心理的自我保健除了自我健康心理的培养与维护之外,更侧重于对于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应对,以及在心理出现问题时如何正确求助专业人员,主动配合专业工作者。要搞好心理保健必须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应当正确认识心理疾病,二是对心理失常进行治疗和康复。
一、正确认识心理疾病:
1、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很常见
有关资料统计,大城市门诊就医病例中60%以上的病人伴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因此,如果个人一旦患有某种心理疾病,要有正确认识,不必紧张犯愁。虽然这种病是多因素所致,但这类病一般不威胁生命,而且进行自我保健而不求医而愈的可能性。进一步说,如果患的是心理疾病,需要求医问药。依从医生治疗,主动合作配合医疗,对于心理疾病的治愈和康复是有重要意义的。
2、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虽与遗传有关,但后天的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人如能良好地适应环境和应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应激源,将会减少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发生。对于白领而言,注意不要过分勉强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为人处事要有尽自己能力的态度,才不致患得患失,整日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中。
3、患有心理疾病并不耻辱
心理疾病患者在社会中往往受人歧视。一旦患了此病,就像染上瘟疫一般,谁也不愿与他/她接触,即使恢复了健康,也影响就业。患者本人又多自卑,因而常使患者的家庭或病人自身讳疾忌医,延误了治疗,使病情加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产生本来就与个人在环境中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有关,假若失常者自以为耻,与人交往时不能面对现实,时时对人防卫、怀疑、恐惧等,将会使病情加重。对于正常人来说,绝对不能对心理障碍病人有偏见或歧视。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有时只不过在某些心理层面的思维、情感或行为上有程度的差异,并无质的不同。任何人在某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失常表现,而且任何人也无法预料自己是否会遭遇挫折而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况且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并非个人不幸,而是社会的损失,因此对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患者应给予同情与帮助,以促使他们早日康复。
二、注意培养健康心理:
1、自知与自爱
就是要了解、接受并爱惜自己。自知就是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能力和兴趣等各方面。这需要通过正确地自我评价来实现。举例来说,长期焦虑的原因之一就是不了解自己,盲目从事非力所能及的工作所致。个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还要坦然地承认并欣然地接受自己,爱惜和保护自己,即自爱。不要欺骗自己,更不要拒绝或憎恨自己。有些人觉得怀才不遇,因而愤世嫉俗,甚至狂妄自大,都是缺乏自知之明。有的人则过分自卑,自觉在社会中毫无价值,往往和自己过不去,这也是不接受和不了解自己。因此,一个自知自爱的人,对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要认真分析、明确无误和区别对待。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勇于承认并设法加以纠正和改进,而对自己的容貌,生理缺陷和家庭背景等那些无法改变的条件要勇于接受。努力调整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只有先接受现实的自我,才能创造理想的自我。
2、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必须有现实基础,这样其理想和抱负才有可能实现。现实生活是严峻的,生活中的挫折与冲突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人们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应当勇于面对,不退缩、不幻想、不逃避,以切合实际的方法正确应对。此外,人生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个人的生活历程都难免挫折坎坷,所以要有适应变化的能力。但这种适应应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变化的规律。这样人们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情况,不迷失方向,不陷入困境。
3、劳逸结合
生活紧张、工作忙碌而机械,得不到合理的休息,是造成精神紧张和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但是劳动本身并不一定与心理失常有直接联系。相反,劳动对心理健康的维护有重要意义。首先,人的心理能力发展必须通过劳动实践;其次,劳动可以使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无论是日常生活中做一件极为平常的小事,还是从事长期性的职业劳动,都能使人获得成就感;其三,劳动实践可以使人保持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而心理失常者多不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联系。
4、主动参与社会活动
凡是心理失常者常失去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因而在行动上多表现为退缩,甚至对人表现为仇视、怀疑、畏惧、憎恨等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则可以使人消除孤独感、自卑感,获得安全感,增加自信心。因此,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保健的重要措施。
三、因应之道